在景德镇的一间老窑厂里,‘90后’张明远——一位典型的‘瓷三代’,正用数字化设计重塑祖传的青花瓷纹样。他的故事,正是当代中国家族企业面对疫情冲击时,通过文化创新重焕生机的缩影。本文将从‘瓷三代’的革新实践出发,揭示非常时期企业逆势崛起的十二字诀:守正出新、数字赋能、跨界融合、人文共鸣。
一、守正出新:在文化根脉中寻找创新基因
当张明远的祖父仍坚持手工拉坯时,他已在实验室里研究新型陶瓷材料。这种‘守正’与‘出新’的平衡,正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核心。景德镇‘真如堂’第五代传人王翔选择保留古法柴窑烧制,同时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茶器系列,使企业年营收在疫情期间反增30%。关键在于:既要坚守非遗技艺的本真性,又要让传统符号与当代生活产生对话。
二、数字赋能:构建文化传播新生态
疫情期间,诸多陶瓷企业通过三大数字变革打开局面:
1. 云展厅建设:利用VR技术打造24小时在线的虚拟博物馆
2. 直播带货转型:如‘瓷都匠人’抖音号通过制作过程直播,单场销售额破百万
3. 数字藏品开发:将经典纹样转化为NFT艺术品,吸引年轻收藏群体
这些举措不仅开拓了新营收渠道,更实现了文化价值的跨时空传递。
三、跨界融合:打破行业壁垒的化学反应
‘素白瓷’第三代主理人李未末的实践颇具代表性。她将陶瓷与智能硬件结合,开发出可监测茶水温度的智能盖碗;与时尚品牌联名,把青花元素植入时装设计。这种‘陶瓷+’模式,本质上是通过文化要素的创造性转化,构建新的消费场景和价值链。
四、人文共鸣:重塑企业精神内核
在江西御窑厂遗址旁,‘承训堂’第四代传人陈岩建立了陶瓷非遗研学基地。通过‘亲手制瓷’体验课程,让消费者从购买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。这种深度互动不仅增强了用户粘性,更使企业转型为文化传播平台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。
非常时期的企业振兴,本质上是一场文化价值的再发现与再创造。当‘瓷三代’们用当代语言诠释传统智慧,用科技手段激活文化基因,他们不仅在续写家业传奇,更在完成中华文明的时代转译。这十二字诀的核心启示在于:传统企业的生命力,永远来自对文化本源的坚守与对时代脉搏的把握。